2025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中职)》5月6日专为备考2025年语文(中职)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中国画与西洋画》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文章,是一篇介绍有关中西绘画知识的说明文。
答 案:对
2、简报一般由报头、称谓、正文、报尾四部分组成。
答 案:错
解 析:简报一般由报头、正文、报尾三部分组成。
单选题
1、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猕猴桃喜阴怕晒、畏旱怕涝,对水分条件和土壤条件的要求都比较高。
- B: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会名满天下;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不会人文荟萃。
- C:AI时代,智能写作机器人、智能场景创造与再造机器人的职位应该称作什么呢?
- D:《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其“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我们保护地球家园的总体构想。
答 案:A
解 析:“喜阴怕晒”与“畏旱怕涝”之间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2、下列宣传标语和主题“好读书,读好书”关联性最弱的一项是()
- A: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B: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C: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多读书。
- D: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答 案:A
解 析:A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强调的是“学习”,在四个选项中与“好读书,读好书”的主题关联性最弱。
填空题
1、故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答 案: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2、千呼万唤始出来,()。(白居易《琵琶行》)
答 案:犹抱琵琶半遮面
写作题
1、下边这封信在格式上有四处错误,请指出并修改。
答 案:(1)“亲爱的妈妈:”应顶格写;(2)“您好!”应另起一行空两格;(3)“此致”前空两格;(4)日期应该写在最后一行。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你对上述材料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 案:【优秀范文】 陶罂 墨子在游学鲁地时招收了一个绝顶聪明的门生耕柱子。据说此人心灵手巧,灵巧到什么程度呢?他能将不起眼的东西制作成有意思的物件,用他自己的话说,融多物为一物。 墨子遇到他的时候,他正在用芦苇叶做乐器,只见那乐器层层包裹,吹口处尤为精致,貌似是一个不完整的埙,整体酷似一只纺锤。墨子请他吹上一曲,于是“纺锤”的圆孔处传出别致的声音,一种介于浑厚与清脆之间的声音,流淌着夏季的活力。墨子对他大为赞赏,认为他“多知”,于是表达了收他为门生的意向。耕柱子双眼也斜,要求墨子露两手绝活,他给出的理由是“学高为师”。也是嘛,师傅水平不高,怎么带得起学生哩!只见墨子微微一笑,随手撅下半根芦苇,撕剥下横生的芦苇叶,找到一片沙地在上面画了两座城池,接着给耕柱子推演起了攻城与守城的策略,眼花缭乱的招数融阴谋诡计于一炉,令耕柱子佩服不已。耕柱子倒身便拜,直言师尊在上,耕柱子有眼不识泰山。于是耕柱子简单地收拾一番,跟随墨子过上了游学的生活。到了墨子府第,耕柱子才明白他的老师来头极大,因为他的老师正是天下显学“墨学”的开创者,而墨学的核心之一就是“融”,所谓“兼爱”也。 墨子给门生讲授守城器械“陶罂”的制作技巧。这一器械是墨子众多作品中的得意之作。那是一种陶制的容器,类似水缸,制作者在上面蒙上皮革,将其放入井中,用来听挖地道的声音,以防止敌人挖地道偷袭。墨子侃侃而谈,耕柱子在听到一半时便心飞天际,因为在墨子的门生中耕柱子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是数一数二的,老师墨子时常在门生面前夸赞他。墨子讲完后,开始向门生们提问,只听他问道:“何以强罂(如何强化陶罂的效果)?”门生们一个个抓耳挠腮,墨子突然喊到了耕柱子,此时耕柱子正神游天际呢,自然无法回答老师的提问,墨子当众变了脸色,狠狠地批评了耕柱子,骂得他即刻想找一条地缝钻进去。 第二天,耕柱子私下找到老师,抱怨说:“老师,我觉得您批评我有点过了头了,难道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您讲的那个‘陶罂’,我能制作得跟您一样好,我觉得再无添加材料强化的必要了。”墨子目光如炬,注视着耕柱子讲道:“你错了,你不应该只将注意力放在陶罂上,你可以融合外物以扩大陶罂的效果。学问是没有止境的,一个人的学识就像一个圆圈,圆圈越大,包容的东西越多,然后你就会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也越多。我再问问你,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好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是要鞭策马还是要鞭策牛呢?”耕柱子说:“那我当然鞭策好马了。”墨子说:“为什么要鞭策好马呢?”耕柱子说:“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是值得我鞭策的,我想让你不断扩大自己的圆圈,所以才对你感到生气。”听完老师的话,耕柱子幡然醒悟,从此把“融”这一独门绝技做得越来越精深。 正所谓共存相生,百味纷呈,天下学问起于融,也辉煌于融。
简答题
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 案:指上文的“送去主义”由古董与绘画展览发展到梅兰芳博士传道;运用反语,讽刺了国民党政府在学术文艺方面媚外卖国的行为。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案:(1)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呢? (2)有(别国)军队来侵略,接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