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政治》5月4日专为备考2025年政治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封建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对象。
答 案:错
解 析:(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其中帝国主义是首要对象。(2)帝国主义通过发动一次次侵略战争,操纵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帝国主义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残酷地镇压革命,阻碍了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政治进步,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总根源,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
2、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答 案:错
解 析:(1)所有的哲学都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但并不都是科学。(2)哲学史上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唯一科学的和彻底的唯物主义。综上所述,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称为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单选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 A:扩大高等教育
- B:培育“四有”公民
- C:鼓励科技创新
- D:增强综合国力
答 案:B
解 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育“四有”公民。“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
- A: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 B: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 C: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总目标
-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答 案:B
多选题
1、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我们党执政以后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党将长期面对并必须始终解决好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坚持()
- A:开放执政
- B:民主执政
- C:科学执政
- D:依法执政
答 案:BCD
解 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等等。
2、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
- A:民主集中制建设
- B: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C:干部队伍建设
- D:党员队伍建设
答 案:ABCD
解 析: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内容。
主观题
1、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 案:劳动创造人,主要含义如下:(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
②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
③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
2、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秉持的原则。
答 案:正确。 中国政府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加强合作。
论述题
1、试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答 案:(1)客观规律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思想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2)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于随心所欲,违背规律最终要受规律的惩罚。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必须通过探索才能了解,所以就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时,要尊重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忽视现有条件,忽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大干快上,搞“大跃进”式的发展,只能造成严重损失,欲速则不达。同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要积极开动脑筋,勇于探索,运用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认真研究、努力创造,不能坐享其成。
2、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必须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试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涵义,并说明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 案:(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①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②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上面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体系。
③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增加环保投入,健全环保监管体制,提高监管能力,加大执法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