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生物》5月2日专为备考2025年生物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可以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并消化掉吞噬泡内物质的细胞器是()
- A:线粒体
- B:内质网
- C:高尔基体
- D:溶酶体
答 案:D
2、若判定运动员在运动时肌肉细胞是否进行了无氧呼吸,应监测体内积累的()
- A:酒精
- B:乳酸
- C:CO2
- D:O2
答 案:B
多选题
1、以下属于脐带血中有功能造血干细胞的特点的是()(填字母)。
- A:表现出较强的细胞分裂能力
- B:细胞呼吸相关酶的含量增加
- C:细胞抗自由基氧化能力增强
- D:增加单位脐带血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
答 案:ABC
解 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文中信息可知A、B、C均正确,NOV发挥作用后,造血干细胞总量几乎不变,D错误。
2、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基因剂量补偿效应的有()(多选)。
- A:雄性果蝇X染色体上的基因转录量加倍
- B:四倍体番茄的维生素C含量比二倍体的几乎增加一倍
- C:雌性秀丽隐杆线虫每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转录量减半
答 案:AC
主观题
1、细胞器、蛋白质在真核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若细胞内堆积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或损伤的细胞器,就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研究发现,细胞通过如图所示的机制进行相应调控。
回答下列问题:
(1)损伤的线粒体和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会被()标记,然后与自噬受体结合,被包裹进吞噬泡,最后融入溶酶体中,被多种()降解。
(2)图中的吞噬泡是一种囊泡,与溶酶体融合的过程中体现了生物膜具有()。的结构特点,形成该结构特点的原因是()。囊泡运输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动物细胞能产生囊泡的细胞器有多种,如高尔基体、()等。
(3)细胞通过图示过程对细胞内部结构和成分所进行的调控,其意义是()。
答 案:(1)泛素;水解酶 (2)一定的流动性;组成生物膜的各种组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等)是可以运动的;内质网 (3)清除细胞内功能异常的蛋白质和细胞器,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
2、桉树叶中含有大量挥发性物质,具有良好的杀虫、抗菌等作用,但其挥发油能够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研究人员以蚕豆为材料,探究桉叶挥发油是否通过干扰其他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进而发挥抑制作用。
(1)将不同体积的桉叶挥发油均匀涂抹在蚕豆种子培养瓶的瓶盖上,72小时后,测定根长,结果如图1所示,分析可知,桉叶挥发油显著抑制蚕豆根生长,判断依据是()。
(2)为寻找桉叶挥发油抑制蚕豆根生长的原因,研究人员取每组蚕豆根尖分生区,进行解离、()和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蚕豆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情况,其中,处于()期的细胞数目最多,该时期细胞主要进行()。
(3)研究者观察到实验组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断裂、染色体桥等情况,显微照片如图2所示。据此判断,桉叶挥发油能干扰蚕豆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图2中C显示影响的是有丝分裂的()期。
(4)研究发现,桉叶挥发油还可通过破坏()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被正常牵引,使分裂被阻滞,从而抑制蚕豆根的生长。
答 案:(1)实验组根长显著低于对照组,且随着桉叶挥发油体积的增加,蚕豆根长逐渐变短 (2)漂洗、染色;间;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3)后 (4)纺锤丝
填空题
1、四倍体三浅裂野牵牛是常见农作物甘薯(又称红薯)的近缘野生种,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常用于甘薯品质的改良。请回答问题:
(1)三浅裂野牵牛体细胞中含有()个染色体组。
(2)科研人员对三浅裂野牵牛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观察,下图为分裂不同时期的显微照片。
①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最终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
②图A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称为();图C中()彼此分离并移向细胞两极;图F中的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的()期。
(3)此项工作主要在()(填“细胞”或“个体”)水平上进行研究,为甘薯品质的改良提供了理论支撑。
答 案:(1)4 (2)①一半②联会 同源染色体 中(3)细胞
2、谷子去壳晾干后可制成小米,晋谷21米质优良,但茎秆细长易倒伏。为改良该品系,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
(1)有机试剂EMS可引起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用其处理晋谷21诱发()后,筛选获得矮秆植株。
(2)将矮秆植株与野生型杂交,获得F1群体的株高均与野生型相似。F1自交得到的F2群体中矮秆占
,由此推测矮秆属于()性状,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定律。
(3)对比野生型与矮秆植株的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结果如图1,矮秆植株基因序列中碱基对()(填“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过程提前终止,形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量减少。
(4)显微观察成熟期的野生型及矮秆植株主茎节间细胞纵切,统计细胞平均长度,结果如图2。从细胞水平解释,晋谷21矮化的原因是()
答 案:(1)基因突变 (2)隐性 分离 (3)缺失 翻译 (4)主茎节间细胞长度变短
简答题
1、阅读科普短文,请回答问题。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按蚊的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疟原虫进入人体后,在红细胞中增殖,导致红细胞被破坏。患者表现为贫血、脾肿大、消化系统炎症、支气管炎及其他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疟疾发病率较高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的突变基因频率也较高。该突变基因引起血红蛋白β链的氨基酸序列改变,当血液中氧浓度低于正常值时,红细胞由两面凹的圆盘状变为弯曲的镰刀状,容易破裂引起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当突变基因纯合时会导致镰状细胞贫血,而杂合子则没有严重的临床症状。 为什么疟疾流行区,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的突变基因频率较高?1949年,英国医生安东尼·艾利森推测杂合子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疟疾,并调查了某热带地区290位儿童的疟疾发病率,结果如下表。 在另一项针对成年男性的实验中,30位参与者自愿让带有疟原虫的按蚊叮咬。结果发现,15位无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的正常男性中,有14位患疟疾;15位携带突变基因的正常男性中,仅有2位患疟疾。 上述事实或许可以解释:尽管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频率会因贫血患者的死亡而逐渐下降,但在疟疾高发区仍有较高的频率。 (1)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增添或缺失,诱发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因素。 (2)概括上文中“某热带地区儿童疟疾发病率”的调查结果:() (3)疟疾流行区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频率高,请从进化的角度阐明原因:() (4)以上实例说明,基因突变是有害还是有利,与()有关。
答 案:(1)替换 生物 (2)杂合子患疟疾的比例远低于无基因突变的 纯合子 (3)杂合子不容易患疟疾,在疟疾高发地区,杂合子的生存机会比无突变基因的纯合子大,因而有更多的机会将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传给 后代
2、学习下列材料,请回答(1)~(4)题。
基于细菌构建拟真核细胞
人工构建细胞的传统手段是将纯化后的酶、基因等加入囊泡或微滴。筛选得到的人工细胞具有基因表达、酶催化等功能,但结构较简单,且功能单一。科研人员打破传统手段,以原核细胞为基础材料构建出拟真核细胞,其构建过程分两步。
第一步:构建原细胞。将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置于空液滴中,大肠杆菌会自发地进入液滴内部,铜绿假单胞菌在液滴表面。利用酶将两种细菌裂解后,铜绿假单胞菌的质膜留在液滴表面,液滴内部有主要来自大肠杆菌和部分来自假单胞菌的蛋白质、核酸等成分。这些成分具有基本的酶催化、糖酵解和基因表达功能。由此构建出一个由质膜包裹的、内含细胞质活性成分的原细胞。
第二步:构建拟真核细胞。在原细胞中加入组蛋白等大分子,在其内部得到DNA/组蛋白体,构建一个拟细胞核结构。随后在细胞质植入活的大肠杆菌,产生内源性ATP。再加入肌动蛋白单体构建拟细胞骨架的结构,大大增强了细胞的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代谢物质逐渐积累,球状原细胞在48小时后呈现如图所示的不规则形状,且保持了细胞结构的复杂性,质膜也不断修复。最终获得了一个结构和功能复杂的拟真核细胞。
(1)从文中信息可知,原细胞的质膜来源于(),质膜可将其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从而保证了内部环境的()
(2)推测文中“在细胞质植入活的大肠杆菌,产生内源性ATP”这一过程相当于在原细胞
中植入了()(填细胞器名称),()了原细胞已有的功能。
(3)与真核细胞相比,拟真核细胞还未具有()等结构。
(4)从细胞起源和进化的角度分析,这一研究可以为()提供证据。
答 案:(1)铜绿假单胞菌 相对稳定 (2)线粒体 增 强 (3)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答出一项 即可) (4)真核细胞起源于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具有统一性”)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