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4月5日专为备考2025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翔实、词不达意、冷寞、一愁莫展
- B: 痉孪、不经之谈、偏辟、励精图治
- C: 风靡、孽根祸种、攀缘、始作俑者
- D: 倾轧、气冲宵汉、弘扬、扑溯迷离
答 案:C
解 析:A.选项:详实、冷漠,一筹莫展;B.选项:痉挛,偏僻;C.选项:攀援;D.选项:气冲霄汉,扑朔迷离。
2、阅读文中“由于受到视野和视敏度的限制”一段,对鹰眼的特点概括得准确的二项是()。
- A:鹰眼能搜索、观测细小的目标。
- B:鹰眼比人眼看得更广、更远。
- C:鹰眼比人眼的视野广阔得多。
- D:鹰眼的视野广阔,视敏度高。
答 案:D
3、“那么它就可以……百发百中”,这个效果是就以下哪个选项的条件而言?选出正确的一项()。
- A:就第一个“如果”句而言
- B:就第二个“如果”句而言
- C:就第三个“如果”句而言
- D:就第二第三个“如果”句而言
答 案:C
主观题
1、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事物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如李白(701—762)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后,苏轼(1037—1101)的《水调歌头》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吟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作者认为,中外优秀的文字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它们:
(答案不超过20字,尽量用文中现成的话)
答 案:能唤起人们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的情感。
2、请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答 案:这首诗的前四句,写登高所见之景:天高风急,猿声哀啸,渚清沙白,群鸟低回,落叶纷纷,长江滚滚,仅28个字,便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间,层次分明的悲秋图。其中“萧萧落木”和“滚滚长江”饱含了诗人的感情,暗喻诗人滚滚思潮,充满悲凉、悲壮之情,为后两联抒情做铺垫。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直抒万里漂泊、年老多病、孤苦无依的悲凉之情。本诗以一句三层,层层递进的句式,突出病中登临的感受,深沉激越。尾联承上意以恨“鬓白”和愤“潦倒”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3、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大意。
答 案:这个人向来就有固执的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清楚地知道触犯了皇上当死,他自己买了一口棺材,跟妻子做了诀别,正承担着罪名,在朝廷等着惩罚呢,连他身边的随从都已经走了,这表明他是绝对不会逃跑的。
写作题
1、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以上古人对“大”与“小”关系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答 案:作文略
2、(作文)
光阴的故事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地那么想
风车在四季轮曰的歌里它天天地流转
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长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根据材料,展开联想,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 案:请自行作答
3、方和圆似乎格格不入,都和谐地搭配成一枚精妙的铜钱;野草和鲜花似乎是宿敌,却共同装饰了绚丽的大地;繁星和黑夜似乎是冤家,却共同点缀了美丽的夜空…事实上,我们的生活往往就是如此奇妙!请以“奇妙的和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章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答 案:略
简答题
1、文中括号处,“踏进”出现了三次,这种写法有怎样的作用?
答 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村里男子踏水的不易,突出地表现了人们愈加渴望下雨的心情。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