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大学语文》4月3日专为备考2025年大学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闻一多曾提出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即新诗要有()。
- A:理想美、思想美、形式美
- B:色彩浓、回味永、意境
- C: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 D:节奏、韵味、意境
答 案:C
2、在小说创作中诙谐幽默,寓悲于喜,形成“含泪的微笑”独特风格的作家是()。
- A:美国作家欧·亨利
- B:俄国作家契科夫
- C: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 D:法国作家莫泊桑
答 案:A
解 析:“含泪的微笑”是欧亨利小说的创作风格,是作品喜剧形式和悲剧内涵的有机结合,“微笑”是其喜剧形式,“含泪”是其悲剧内涵,欧亨利小说轻松的文字背后是内心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作品多揭示现实的不合理,表现小人物在残酷的社会中承受心灵的创伤,寄予他们深深的同情。
主观题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案:全诗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表现了对世无英才的慨叹,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所向往的君臣济世、清平政治的理想,表明了报国无门的忧思。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情?
答 案:这首诗全篇表现了李白矛盾多变的复杂思想感情,既表现了诗人由于当时的黑暗现实所产生的仕途艰难的苦闷,又表现了诗人出于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而产生的对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
填空题
1、《炉中煤》一诗选自郭沫若的诗集《》。
答 案:女神
2、“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其中“艳羡”的意思是?
答 案:非常羡慕
解 析:出自梁启超的《论毅力》全句为:“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译文: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顺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
写作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请以《清流.活源》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答 案:请自行作答
2、题目:荣辱要求:(1)以议论为主;
(2)不少于800字;
(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答 案:略
解 析:【写作思路】荣指光荣,辱指耻辱。“荣辱”是一个辩证的话题,写作时可以论证何为荣,何为辱,也可以谈对荣誉应持的正确态度,和荣辱对个人的影响。注意兼顾话题两个方面。【经典事例】
1.杰出物理学家法拉第一生曾获过94个荣誉头衔和奖励,但他从不为这些荣誉沾沾自喜。有人问他为什么把奖章藏起来秘不示人,他说:“我不能说这些荣誉不珍贵,不过我从来不是为了追求这些荣誉工作的。”
2.德国的波恩大学为了表彰巴斯德的杰出研究成果,给他寄来名誉博士证书。可是在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德国侵占了法国的大片领土,巴斯德非常愤怒,他立即将名誉学位证书返还给波恩大学,以表示对德国侵略者的抗议。
【名人名言】
1.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仲
2.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
3.避开耻辱,但别去追求荣耀,没有什么东西的代价比荣耀的代价更大。——西德尼·史密斯
4.荣誉不能寻找,任何追求荣誉的做法都是徒劳的。——歌德
5.最可耻的,却是那些袭父祖的余荫,不知绍述先知,一味妄自尊大的人。最好的光荣应该来自我们自己的行动,而不是倚恃家门。——莎士比亚
简答题
1、阅读作品片段,然后回答问题:听他们谈了许多,我心中有点忧郁起来了。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妥协,对历史毫无担负,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另外尚有一些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方法来支配自然,违反自然的习惯。同样也那么尽寒暑交替,看日月升降。然而后者却在慢慢改变历史,创造历史。一份新的日月,行将消灭旧的一切。我们用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对“明天”的“惶恐”,且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这些人在娱乐上的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能换个方向,就可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不过有什么办法,可以改造这些人的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可是个费思索的问题。
(1)概括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2)阅读这段文字后,你认为作者忧郁的原因是什么?
(3)从这段文字看,作者所提到的两类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们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答 案:(1)希望湘西人民精神觉醒,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舟的精神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自己的新生活。 (2)故乡人民过着与世隔绝、麻木不仁的日子,他们对历史毫无担负,只把狂热和热情释放在娱乐上。他们这种活法近乎延存自然生命。(3)前者是与自然妥协的人,后者是与自然毫不妥协的人。他们根本的区别是前者对历史没有责任感、使命感,不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后者是对自然不妥协,想方设法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对人类历史有使命感。前者指的是乡民,后者指的是革命者,中国的未来和希望靠的是这些革命者。
2、在这段文字中,从哪几处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我”对父亲的感情?
答 案:三处描写。一是“我”看见父亲翻越站台去买橘子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了下来。二是父亲买橘子回来,“我”赶紧去搀他。三是父亲的离去,其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我”的眼泪又来了。三处描写都突出了作者“我”对父亲爱子之情的体悟。文中对“我”对父亲的感情的描写不多,共三处,但却很好地表现了“我”对父亲爱子之情的体悟。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