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广播电视基础知识》1月14日专为备考2025年广播电视基础知识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在法庭判决前,涉案当事人在报道中不能被称为“罪犯”,而是“犯罪嫌疑人”,不适用定罪倾向的描述,如“罪大恶极”、“拒绝认罪”等。
答 案:对
2、党的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因此信息量成为传统媒体可以凭以竞争和生存的法宝()
答 案:错
3、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这个说法是()。
答 案:对
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舆论监督本质上是()利用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行使民主权利而进行的监督活动。
- A:政党组织
- B:社会团体
- C:国家机关
- D:人民群众
答 案:D
解 析:舆论监督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是公众运用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舆论监督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利用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行使民主权利而进行的监督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监督机制,舆论监督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
2、广播新闻中解说词写作的基本原则是()。
- A:为思想而写
- B:为说而写
- C:为看而写
- D:为听而写
答 案:D
解 析:广播新闻中解说词通常起到叙述事实、说明音响、补充音响、概括提示音响,连缀音响组成报道的作用。在节目中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写解说词的时候要兼顾音响内容,解说要合理安排、结构音响,解说与音响要和谐统一。音响报道要充分发挥音响的作用,用音响直接表达报道的主题。文字要对音响做必要的说明和补充。凡能用音响表现的,就不要用文字,凡是音响已经表达清楚的,文字就不要再重复。
3、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使用()向全世界广播。
- A:38种外语和4种方言
- B:42种语言
- C:38种语言
- D:65种语言
答 案:D
解 析: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我国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国际传播的广播传媒,创办于1941年12月3日,英文译名为ChinaRadioInternational,缩写为CRI。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使用65种语言全天候向世界传播,是全球使用语种最多的国际传播机构。其宗旨是“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向世界报道世界,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多选题
1、过去,记者们到某足球俱乐部训练和比赛场地采访从不需出示记者证。俱乐部新领导A上任后,俱乐部要求记者采访必须主动出示记者证,否则不允许入场采访,并在其网站上刊登出公告。一月后俱乐部主办的一重要赛事开赛,有少数没有随身携带记者证的记者或没有记者证的实习记者被阻挡在比赛场地外。某知名足球报记者B因此在该报刊发言辞激烈的文章《A俱乐部凭什么“封杀”记者》批评俱乐部,称其一定是有什么猫腻见不得人,所以才不允许记者去采访;俱乐部不让记者入场采访是侵犯了记者的采访权;并讽刺俱乐部“飞扬跋扈”,辱骂A是个具有“臭衙门作风”的“跳梁小丑”。俱乐部和A起诉记者B侵犯了名誉权。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俱乐部以查看记者证为借口,实际上是阻止记者的顺利采访,是变相“封杀”记者
- B:记者B侵犯了俱乐部和A的名誉权
- C:记者B的评论文章是正当的舆论监督,没有侵权
- D:记者应主动出示记者证,俱乐部A的行为并不违法
答 案:BD
2、舆论反映人心向背,它对人没有强制作用,却有着()的约束力量。
- A:纪律的
- B:法律的
- C:道义的
- D:精神的
答 案:CD
解 析:舆论反映人心向背,虽然它对任何人都不发生强制作用,它不能命令人们的行动,也不能规定人民的行为,但它却能产生一种精神的、道义的力量,给人以压力。有的时候,公众的谴责甚至胜于法律和组织纪律的处理。马克思把舆论看作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
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过去的十年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上启下的十年
-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进一步彰显的十年
- C: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十年
-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勃勃生机的十年
答 案:ABCD
主观题
1、何种舆论监督是建设性的,何种是破坏性的?
答 案:(1)建设性的舆论监督①善于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把舆论监督的力度与社会、人民的承受程度结合起来。
②有利于改进工作和解决问题,有利于稳定大局和振奋民心,有利于中央的统一工作部署和维护中央的威信。
③注意监督的科学性。适时、适量、适宜。
④正确判断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主流与本质,全面认识,平衡报道。
(2)破坏性的舆论监督
①不能从有利于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促进问题的解决。
②不能从大局出发,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为了别的目的,或图一时之快,给党和政府的工作添乱。
③在报道中不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为追求轰动效应片面夸大消息事实。
2、广播电视节目应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杜绝批评报道。
答 案: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正面宣传和批评报道都是广播电视事业运用新闻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以正面宣传为主,但不能杜绝批评报道。(1)正面宣传,是指对社会主流与光明面所进行的肯定性和赞扬性的报道与评价;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为体现和增强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而提出来的,广播电视节目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方针。(2)批评报道,是指运用新闻手段对社会黑暗面以及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所作的揭露和批评。批评报道同样也是坚持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的需要,是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积极作用。(3)广播电视节目必须以正面宣传为主,肯定成绩,赞美真善美,宣传团结稳定的大局。同时,也要认真开展批评报道,改进工作,解决问题。不过,一个时期内,不能把社会生活中的大量消极面集中地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展示,而是要在把握本质与主流的基础上有所选择地进行批评报道,这既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又可以避免在群众中产生负面效应。
3、当前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答 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论述题
1、在新形势下如何形成舆论引导的新格局?
答 案:新媒体作为近几年热议的话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论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舆论引导艺术也随之发生了改变。(1)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论格局的变化
①媒体泛社会化导致主流媒体议程设置权力弱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政府主导舆论的局面逐渐发生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传统媒体,而是可供选择、有海量信息的新媒体。新媒介技术深刻改变了社会传播格局,主流媒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信息的发布权向草根阶层转移。从主流声音一统天下到草根阶层众声喧哗,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权力被弱化,通过掌握有限的媒介资源控制舆论场的局面已被打破。
②新媒体改变了舆论生成演化的路径,网络舆论场充满了变数和不可控性。新媒体成为舆论生成和发酵的重要场所,并深刻地改变了舆论生成和演化的路径。在新媒体语境中,信息和意见的复杂程度非以往任何时候可比,一些偶然发生的“小事件”或“小事端”在新媒体语境中借助于舆论的放大作用而被瞬间引爆,从而演绎成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例如,2012年受到公众关注的四川什邡事件、微笑局长事件、重庆官员不雅视频事件等均源自网络,并在网络空间瞬间发酵。另外,拥有大量粉丝的意见领袖深刻影响着网络舆论的走向。这给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带来极大挑战。
总体来说,现今的舆论格局已经从政府对舆论的主导演变为政府、媒体和公众三方对舆论主导权的争夺。
(2)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艺术,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改变传统的舆论引导思维。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已不再是公众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主流媒体必须转变惯性思维,摒弃“唯我独尊”的固化思想,适时调整对热点事件尤其是对负面事件的报道姿态,积极主动介入,动态、客观、全面地发布事件信息。
②正确认识网络舆论自身的特性。互联网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发端于网络上的舆论有着区别于传统舆论的特性,如意见主体自由而分散,传播渠道多元共生,网络内容散乱复杂等。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要认识到这些特性,并加以引导。
③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网上舆论热点的出现是有规律的,不少也是可以预测和把握的。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搜集、报送、分析判断机制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保证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网络舆情汇集报送工作,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强化对舆论的有效引导。
④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在重大新闻事件、突发事件面前要做到报道全面、及时、准确、公正,以此增强主流媒体公信力,强化舆论影响力。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日渐增多。这类事件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广泛的关注度和强烈的震撼力,有的报道敏感、复杂,直接影响社会安定。事实证明,广大群众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对主流新闻媒体的权威资讯有着特殊的依赖,主流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影响事件处理的效果。
⑤利用深度报道优势,提高自身的权威性。新媒体出现后,舆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但新媒体传播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谣言、网络暴力等问题屡禁不止。主流媒体利用深度报道的优势,对一些谣言进行深度调查,还原事实原貌,不仅可以止住谣言,而且可以强化权威性,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
2、党的十八大决定,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请结合新闻战线宣传工作实际,论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意义。
答 案:群众路线思想的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
群众路线思想在当前新闻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有“三贴近”原则的学习和走转改活动落实:
①“三贴近”原则
新闻宣传和新闻改革要坚持和落实“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a.贴近实际,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
b.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把握社会主流,从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富有生活气息;
c.贴近群众,就是以人为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使宣传报道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走转改
走转改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简称,进一步落实新闻报道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更加落实了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贯彻。
(2)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①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群众立场是决定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也是决定新闻工作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群众立场要求新闻工作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说话。坚持三贴近,坚持群众路线,保证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
②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更好地履行新闻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加深对基本国情的理解,加深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对人民群众生活状态的理解,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③有利于推进新闻改革创新,把镜头和话筒更多地对准基层,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作用,多用贴近群众的生动事例,多用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真实反映社情民意。
④促进新闻工作让群众满意。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检验新闻工作的第一标准,把群众意见作为衡量新闻工作长短优劣的最好尺子,新闻作品的评选评比注重群众感觉,增加群众的话语权、评判权,让新闻工作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3、做好舆论监督工作的三项基本原则。
答 案: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应坚持建设性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的原则。(1)重视建设性监督。舆论监督要善于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把舆论监督的力度与社会、人民群众的承受程度结合起来。舆论监督效果要有利于改进工作和解决问题,有利于稳定大局和振奋民心,有利于中央的统一工作部署和维护中央的威信。(2)注意监督的科学性。在监督过程中把握好“适时、适量、适宜”的度,注意平衡,掌握尺寸。舆论监督要对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主流与本质有正确的判断,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整体进行全面认识,使舆论监督达到正确的平衡。
(3)遵纪守法。舆论监督的运作必须严格限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舆论监督要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宣传纪律,按照相关法律、政策和规定办事。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