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社会工作者(初级)每日一练《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12月28日专为备考2024年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国家对“三无”老人实行社会救助,属于老年人享有的( )。
- A:生活保障权
- B:健康权
- C:文化教育权
- D:享受生活照料的权利
答 案:A
解 析:生活保障权,即老年人有从国家与社会获得生活保障的权利。国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并对城乡“三无”老人实行社会救助。
2、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关于保护女职工的措施,正确的是()。
- A: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安排夜班劳动
- B:对哺乳2周岁婴儿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安排夜班劳动
- C:怀孕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所滞时间不计入劳动时间
- D:用人单位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内为哺乳期女职工安排30分钟哺乳时间
答 案:A
解 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一条规定,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3、会谈技巧在与服务对象对话交流过程中,用眼睛看着对方,保持视线的交流,是支持性技巧中的( )。
- A:同理
- B:鼓励
- C:对焦
- D:专注
答 案:D
解 析:支持性技巧是社会工作者借助口头和身体语言让服务对象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的一系列技术,主要包括专注、倾听、同理和鼓励。其中,专注是指社会工作者借助友好的视线接触、开放的姿势以及专心的态度关注服务对象的表达。例如,社会工作者在和服务对象对话交流过程中眼睛应看着对方,保持视线的交流;身体略微前倾,让服务对象感觉受到关心和关注。
4、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在本市居住不满三年的家庭提供服务。
机构社会工作者一方面提供就业辅导服务,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
开展社区教育等服务,建立社区支持网络。
上述服务体现出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作用是( )。
- A:建构社会资本
- B: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 C:维持社会秩序
- D:促进社会和谐
答 案:B
解 析: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之一是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对于贫弱群体和边缘群体,他们与环境的关系是不协调的。这种不协调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困难,也带来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促成人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通过解决问题和增强能力使服务对象能应对来自环境的压力和挑战;②通过调动环境中的资源和改善环境,向服务对象提供更多支持。
5、某社区位于城市的繁华地段,不少住在临街一楼的居民做起了大排档生意,经常因噪声、油烟、垃圾等问题与楼上的居民发生纠纷。社会工作者组织楼上楼下的居民开会协商解决问题。会议结束时虽然双方未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但彼此加深了了解,并同意继续磋商。这次会议的结果是( )。
- A:既实现了任务目标,又实现了过程目标
- B:仅实现了任务目标,没有实现过程目标
- C:没有实现任务目标,仅实现了过程目标
- D:既没实现任务目标,也没实现过程目标
答 案:C
多选题
1、刘女士今年52岁,最近经常出现失眠、乏力、情绪不稳定等不良症状。刘女士是公司里的骨干,承担了主要的工作任务,由于工作劳累,她的体质以及心理都出现了衰老现象。她最近发现她的丈夫和别的女子有了一段新的感情,这让她痛苦不堪。请问题目中的刘女士面临了哪些问题( )。
- A:家庭暴力
- B:更年期综合征
- C:早衰综合征
- D:精神健康问题
- E:婚外恋
答 案:BCE
解 析:此题暂无
2、对服务对象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寻找服务对象问题产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这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诊断阶段。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诊断阶段包括( )。
- A:心理问题诊断
- B:心理动态诊断
- C:缘由诊断
- D:分类诊断
- E:变化诊断
答 案:BCD
解 析: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诊断阶段包括心理动态诊断、缘由诊断和分类诊断。 命题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诊断阶段。掌握这三个阶段的内容与含义。
3、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其基本特征包括( )。
- A:小组过程使组员学会适应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
- B:组员之间可以通过分享经验而相互支持
- C:组员之间有共同目标,以群体力量解决问题
- D:组员间必须共同进退,组员个别需要并不重要
- E:小组过程中,组员学会完全认同小组工作者的决策
答 案:ABC
4、社会服务机构的协调活动可分为( )。
- A:管理式协调
- B:沟通式协调
- C:工作性协调
- D:程序性协调
- E:评估式协调
答 案:CD
解 析:CD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我国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方式主要有( )。
- A:家庭保护
- B:学校保护
- C:朋友保护
- D:自我保护
- E:司法保护
答 案:ABE
解 析:ABE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