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基职教网:包含各种考证等职教知识

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职业资格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 → 2024年11月23日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每日一练《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2024年11月23日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每日一练《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2024/11/23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整理

2024年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每日一练《广播电视基础知识》11月23日专为备考2024年广播电视基础知识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表示“爱憎”感情方面的词语:挚爱,憎恨,非痛,喜悦,热望,凝望,恐惧,疲倦,冷淡,愤怒。

答 案:错

2、坚持真实的原则,口语表达,首先应该建立在信息真实的基础上,离开了真实的前提,辞藻越华丽,调唱得越高,越可能失去受众的信任。

答 案:对

3、新闻是近期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

答 案:错

解 析:新闻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附近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使一定人群了解。 新近听到的事件,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件。

单选题

1、1949年10月1日,()与丁一岚一道现场直播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 A:梅益
  • B:方明
  • C:夏青
  • D:齐越

答 案:D

解 析: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55分,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丁一岚、齐越在天安门城楼的西侧城台上,进行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齐越是我国人民广播事业的第一位男播音员,是新中国广播事业奠基人之一,是新中国第一位播音专业教授、播音专业硕士生导师。

2、评价新闻媒体公信力的首要标准是()。

  • A:新闻真实
  • B:覆盖广泛
  • C:传播及时
  • D:观点多元

答 案:A

解 析:内容“真实准确”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新闻传媒要想获得公信力,首先必须做到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换言之,要判断一家媒体是否具有公信力,首要的标准和条件就是看其报道是否真实准确。

3、新闻真实最起码的要求是()。

  • A:具体事实真实准确
  • B:反映事物的本质
  • C:概括事物真实客观
  • D:对新闻事实的解释和评论实事求是

答 案:A

解 析:新闻真实性是具体真实和总体真实的统一。在讲求具体真实的前提条件下,新闻报道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和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揭示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发展中的内部规律性。

多选题

1、下列行为属于新闻从业人员滥用职务行为的有()。

  • A:违反保密法规随意发布、传播涉密信息
  • B:擅自将职务活动中知悉的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发布
  • C:将本新闻单位未播发的报道交由其他境内外媒体刊播
  • D:对不良现象开展舆论监督

答 案:ABC

解 析:滥用职务行为信息的现象包括:①违反保密法规随意散布、传播涉密信息;②擅自将职务活动中知悉的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发布;③将本新闻单位未播发的报道交由其他境内外媒体刊播等。这些利用新闻单位资源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干扰了正常的新闻传播秩序,损害了党和国家利益。应加强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的管理,规范新闻传播秩序。D项是新闻从业人员应当做的,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开展舆论监督,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广播是用声音传播的,其声音形式包括()。

  • A:语言
  • B:音响
  • C:音乐
  • D:现场实况

答 案:ABC

解 析:广播的传播符号是声音,各种声音按不同的特性被划分为三个类别,包括:①语言,指传播者在节目中进行播报、解释、说明等内容的单纯语言表达,是广播运载信息最基本的符号系统;②音乐,指通过组织音乐表现情感的声音;③音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3、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取决于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 A: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
  • B:社会对新闻信息的客观需求
  • C:物质生产和科学文化进步能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的物质手段
  • D:客观世界的变动
  • E: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答 案:BC

解 析: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取决于两个最基本的条件:①社会对新闻信息的客观需求;②物质生产和科学文化进步能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的物质手段。两者都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生产的发展、产品的交换,使人们的联系和交往进一步密切起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多,传播的内容逐渐丰富充实,传播的范围日益扩大。

主观题

1、新闻宣传做到对党负责就不能做到对人民负责。

答 案: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和人民的关系相统一决定了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只有站在全党的立场上、站在全体人民的立场上,才能真正把握好党性和人民性。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在政治上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在组织上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全部工作中,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是完全统一的。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党得以生存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就要坚持认识上的一体性,不能把二者对立、割裂,二者内在统一,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
(2)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就要坚持实践上的一体性,把宣传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呼声有机结合,二者不是各自独立的工作,更不是对立的工作,而是一体进行的工作,既接天气,又接地气。
(3)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决定了主流媒体必须以正面宣传为主,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用党性代替人民性,或者用人民性代替党性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

2、简述《向导》的创办情况。

答 案:(1)《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份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是一本16开的政治时事评论周刊。(2)《向导》是在陈独秀领导下出版的。蔡和森长期担任主编,瞿秋白、彭述之先后继任主编。(3)《向导》集中全力宣传阐释中共“二大”制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统一战线政策,批驳与此对立的敌对宣传和改良主义主张。它用大量典型报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分析,揭露各国帝国主义竞相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操纵军阀内战,压榨中国人民的真相;揭露各派军阀依附帝国主义,以“武力统一”或“联省自治”为旗号,争权夺利,祸国殃民的黑暗统治。

3、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案:我们的党在①思想上,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指针,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②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③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④原则问题上,旗帜鲜地宣传党中央的思想和主张,对那些一时难以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群众,要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说理进行疏导和教育。

论述题

1、党的十八大决定,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请结合新闻战线宣传工作实际,论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意义。

答 案:群众路线思想的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
群众路线思想在当前新闻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有“三贴近”原则的学习和走转改活动落实:
①“三贴近”原则
新闻宣传和新闻改革要坚持和落实“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a.贴近实际,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
b.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把握社会主流,从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富有生活气息;
c.贴近群众,就是以人为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使宣传报道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走转改
走转改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简称,进一步落实新闻报道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更加落实了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贯彻。
(2)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①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群众立场是决定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也是决定新闻工作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群众立场要求新闻工作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说话。坚持三贴近,坚持群众路线,保证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
②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更好地履行新闻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加深对基本国情的理解,加深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对人民群众生活状态的理解,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③有利于推进新闻改革创新,把镜头和话筒更多地对准基层,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作用,多用贴近群众的生动事例,多用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真实反映社情民意。
④促进新闻工作让群众满意。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检验新闻工作的第一标准,把群众意见作为衡量新闻工作长短优劣的最好尺子,新闻作品的评选评比注重群众感觉,增加群众的话语权、评判权,让新闻工作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2、请谈谈新闻工作者三贴近和三深入的关系。

答 案:(1)“三贴近”原则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新闻宣传要坚持“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三贴近”入手,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这是新闻宣传工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新闻工作者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
“三贴近”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贴近实际,就是坚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把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中心任务,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关注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使宣传思想工作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群众,把握群众脉搏,了解群众愿望,说群众想说的话、想听的话,使宣传思想工作可亲可信、深入人心。
(2)“三深入”原则
“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一个基本观点。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毛泽东强调,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毛泽东号召,“中国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3)“三贴近”和“三深入”的关系
目前,新闻战线推行的“三深入”活动,实际就是践行“三贴近”的具体表现,是新闻工作者通过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接地气、长灵气、出生气的一个过程,也是记者感受时代脉动、吮吸生活醇香、倾听群众心声的极佳途径。
“三贴近”的内容十分丰富,其本质和核心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三贴近”的实际就是根基,生活就是源泉,群众就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能推进“三贴近”的发展,求得“三深入”的实效。实践“三贴近”的关键在于“三深入”,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以“三深入”推动“三贴近”,以“三深入”求得“三贴近”。

3、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什么?

答 案:舆论监督的实质就是人民的监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舆论监督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利用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行使民主权利而进行的监督活动。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监督机制,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
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推动力。舆论监督提高和深化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是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的有效手段。民主与法制,既是舆论监督机制运行的先决条件,又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内容,舆论监督的实施与效果呈现,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实践体现。舆论监督的进步与发展,反映了民主与法制的进步与发展。
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民主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传达意见的渠道和参政议政的渠道,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实行的舆论监督,是一种公众广泛参与、公开表达意见的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对于发扬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培育公民的法制意识,保护公众积极的参政议政热情,加强公众对国家事务、公共事务的监督,具有重要作用。
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舆论监督活动实际上是与社会民主的观念和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社会民主在观念上的认同和制度上的保证,舆论民主和舆论监督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维护和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言论自由权、舆论行为权,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网友评论

0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