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心理咨询师每日一练《三级》11月4日专为备考2024年三级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若人格类型为中间型,则EPQ各量表T分的范围是( )。
- A:5.45~17.5
- B:17.5~30.1
- C:30.1~43.3
- D:43.3~56.7
答 案:D
解 析:知识点: 心理测验技能 /EPQ 中间型:T43.3—56.7;倾向型:T38.5—43.3或56.7—61.5;典型型T38.5以下或者61.5以上
2、测谎仪本质上属于一种( )。
- A:心电图
- B:生物反馈仪
- C:行为反映测量仪
- D:投射测量仪
答 案:C
解 析:行为反应测量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它的理论依据是,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其外在生理体征和外在行为上。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个体的身体距离、生理指标等来推测其内在态度。
3、在合理情绪疗法修通阶段最常用的技术方法是( )。
- A: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 B:家庭作业
- C: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 D:行为技术
答 案:A
解 析:修通阶段的主要技术有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家庭作业,其他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技术是苏格拉底辩论术,即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
4、巴甫洛夫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 )。
- A:经典条件反射
- B:操作条件反射
- C:工具性条件反射
- D:无条件反射
答 案:A
解 析:巴甫洛夫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两种条件反射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5、MMP1是采用()编制的客观化测验。
- A:因素分析法
- B:总加评定法
- C:经验效标法
- D:理论推演法
答 案:C
解 析:MMPL是明尼苏达大学哈特卫(S.R.Hathaway)和麦金利(J.C.MCkinley)根据经验效标法编制而成的自陈量表。编制之初,首先从大量病史、早期出版的人格量表及咨询师笔记中收集上千题,然后将这些题目施测于正常人与病人被试者,并比较两组人对题目的反映,如果两组题目的反映确有差别,则该题保留,反之则予以淘汰。按此原则,最终选择出550个题目。
6、“人的认知、情绪情感、动机、行为永远是相互联系的”,这是普遍联系观点中的()
- A:心身一体观点
- B:限制性观点
- C:整体性观点
- D:心理、生理交互作用观点
答 案:C
7、()是指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 A:人生观
- B:价值观
- C:世界观
- D:信仰
答 案:A
解 析: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
8、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
- A: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 B: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受生物进化所制约
- C:个人的心理发展决定于生理成熟
- D:心理发展是跨文化心理学和历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答 案:A
多选题
1、评估信度的方法主要包括( )。
- A:重测信度
- B:内部一致性信度
- C:复本信度
- D:评分者信度
答 案:ABCD
解 析:四个选项都符合题意。对信度的评估方法没有通用法则,因为不同的信度反映测验误差的不同来源,所以每一种信度系数只能说明信度的不同方面,因而具有不同的意义。
2、需要()
- A:是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
- B: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 C: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 D:是激发并维持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
答 案:AC
解 析: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动力与源泉。情绪或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3、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可称为( )。
- A:灾难症候群
- B:兴奋性行为
- C:破坏性行为
- D:创伤后应激障碍
答 案:AD
解 析: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有时近似PTSD。这种情况被称为“灾难症候群”。该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性有三个阶段:惊吓期,“失魂落魄”的样子。恢复期,“后怕”的表现,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并反复诉说自己的遭遇。康复期,心理重新达到平衡。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
4、人的心理是()。
- A:脑的机能
- B:客观现实的反映
- C:大脑活动的产品
- D:一种看得见的现象
答 案:AB
解 析: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的。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因为心理是一种主观映象,这种主观映象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这种映象本身从外部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是,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5、在职业活动中,践行“节约”规范的具体要求是()
- A:爱护公物
- B:节约资源
- C:艰苦奋斗
- D:节衣缩食
答 案:ABC
解 析:节约的要求包括:爱护公物;节约资源;艰苦奋斗。
6、为形成初步诊断,咨询师需要明确的问题包括求助者( )。
- A:社会功能是否完好
- B:情绪反应对象有无泛化
- C:心理问题持续的时间
- D:心理问题与现实因素的关系
答 案:ABCD
解 析:案例中咨询师要形成对求助者的诊断,需明确求助者的社会功能、情绪反应是否泛化,病程长短以及心理问题与现实因素的关系。
7、职业道德规范——“奉献”对实现职业理想的具体意义在于()。
- A:具有奉献精神,能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
- B:对工作积极主动,总会遇到成才的机遇
- C:能够使个人价值融入到集体价值之中
- D:能够改善人际关系,从而创造好的工作环境
答 案:ABC
解 析:奉献是从业人员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具有奉献精神,能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所以A选项正确;具有奉献精神,对工作积极主动,总会遇到成才的机遇,所以B选项正确;具有奉献精神,能使个人价值融入集体价值之中,所以C选项正确。通过此道真题,考生应注意奉献的重要性,其体现在四个方面:奉献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奉献是从业人员履行职业责任的必由之路;奉献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奉献是从业人员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可能会以多选题的形式出现。
精彩评论